北京冬奥会期间,数千名党员以先锋姿态活跃在赛事保障、志愿服务、技术攻关等一线岗位,用行动诠释了"人民至上、安全至上"的办奥理念。从场馆建设到赛事运行,从疫情防控到文化展示,他们以"冰丝带""雪飞天"为舞台,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。
一、组织保障:构建"红色引擎"运行体系
冬奥筹备期间,成立由党员骨干牵头的"六大运行组",建立"1+6+N"网格化管理体系。在延庆赛区,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300天完成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设,创新采用模块化施工技术缩短工期40%。张家口赛区建立"党员责任区"制度,将3.2万个施工节点纳入党员包保范围,确保零事故交付。技术团队党员占比达65%,攻克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等12项世界难题。
二、志愿服务:打造"温暖冬奥"服务品牌
延庆赛区设立党员先锋岗286个,累计服务中外运动员、媒体等超12万人次。志愿者张伟创造"五语服务法",掌握英语、法语、俄语、阿拉伯语、西班牙语,为赛事提供精准服务。建立"1名党员+3名志愿者"帮扶机制,为残奥运动员定制无障碍服务方案。防疫党员先锋队研发"智慧防疫系统",实现赛事服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。
三、技术创新:突破"卡脖子"技术壁垒
国家速滑馆"冰丝带"建设团队党员占比82%,攻克双层曲面混凝土浇筑等关键技术。李娜带领技术攻关小组,研发出全球首套智能造雪系统,造雪效率提升3倍。张家口崇礼建立"党员技术工作站",累计解决场馆运维问题47项。在颁奖仪式环节,党员团队创新运用5G+8K技术,实现多机位实时切换。
四、文化传播:讲好"中国故事"新篇章
延庆赛区党员文化骨干创作《冰雪十二时辰》系列微电影,全网播放量突破5亿次。王芳团队研发"AI冬奥导览员",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。建立"党员国际交流站",组织中外运动员开展文化交流活动38场。在颁奖仪式上,党员编导团队创新融合京剧元素,获得国际奥委会高度评价。
五、精神传承:培育"永不落幕"冬奥精神
建立"冬奥精神宣讲团",开展事迹报告会56场,覆盖师生群众超10万人次。编写《冬奥先锋》系列教材,被纳入全国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库。张家口建立"冬奥精神实践基地",组织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培训。赛事期间涌现出"00后"党员志愿者王浩等先进典型,他们的故事被编入《新时代青春之歌》。
北京冬奥会党员先锋群体通过组织保障、志愿服务、技术创新、文化传播、精神传承五个维度,构建起立体化服务网络。他们不仅保障了赛事顺利进行,更创造了"零感染、零事故、零投诉"的办奥奇迹。通过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,既展现了大国办大事的治理能力,又塑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注脚。这种"党建+奥运"的创新实践,为大型国际赛事组织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经验。
【相关问答】
冬奥会期间党员具体承担哪些关键岗位?
如何看待冬奥志愿服务中的党员创新举措?
破解"卡脖子"技术主要依靠哪些党员团队?
冬奥文化传播如何体现党员先锋作用?
如何培育新时代的冬奥精神传承机制?
党建与大型赛事保障如何深度融合?
冬奥会志愿服务中的技术突破有哪些?
如何通过冬奥实践展现中国治理能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