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酸检测与健康码管理
1.1 检测频次升级:闭环工作人员每日开展抗原自测,每72小时进行核酸检测。观众需在赛前3天完成2次核酸采样,间隔24小时以上。
1.2 健康码动态更新:所有参与者需通过"健康宝"每日填报行程轨迹,出现异常码立即启动应急流程。国际观众需额外提供48小时内阴性证明。
1.3 电子围栏管控:重点区域实行分时段预约,通过二维码核验身份及活动权限。工作人员配备专用工作码,禁止与社会面人员交叉接触。
二、闭环管理与分区管控
2.1 三级分区体系:按涉疫风险划分红黄蓝区,红区实施24小时封闭管理,黄区人员限在指定区域活动,蓝区开放有限社交。
2.2 物资配送机制:闭环内人员使用专用配送车,每2小时进行环境消杀。设立应急药品储备站,配备体温计、口罩等物资。
2.3 行程管控升级:工作人员实行"两点一线"通勤,每日19:00后禁止外出。国际团队配备专属翻译人员,保障沟通效率。
三、入境隔离与疫苗接种
3.1 入境隔离流程:所有入境人员抵京后先至隔离酒店进行3天医学观察,随后转入闭环管理的隔离点继续观察5天。
3.2 疫苗接种要求:国际工作人员需在入境前14天完成加强针接种,国内人员需提供48小时内接种证明。
3.3 特殊群体保障:残奥会志愿者需提前签署健康承诺书,运动员医疗团队实行"1+1"双备份制度。
四、应急预案与科技支持
4.1 应急响应机制:建立"1+3+N"指挥体系,1个总指挥部,3个专项工作组,N个现场处置单元,确保30分钟内启动应急响应。
4.2 智慧防疫系统:部署5000台智能测温设备,运用5G+AI技术实现人流热力实时监测,重点区域设置200个智能消杀机器人。
4.3 应急物资储备:建立三级储备体系,市级储备量达30天需求,区级储备15天,重点场馆储备7天用量。
五、观众观赛防疫指南
5.1 电子票务系统:采用动态二维码门票,入场时需进行双重核验。每张门票绑定3个座位,确保社交距离。
5.2 分时段预约:工作日观众占比不超过40%,周末及赛事日不超过70%。设置无接触观赛区,配备独立通风系统。
5.3 应急处置流程: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"分区管控+医疗转运"机制,同区域观众需进行抗原筛查,结果未出前禁止离场。
北京冬奥会防疫体系充分体现"精准防控、科技赋能、人文关怀"三大特点。通过动态调整的分区管控和智能监测系统,实现日均10万+人次的安全管理。闭环管理覆盖7大区域、3.6万名工作人员,确保零感染目标。观众观赛采取分级分类管理,既保障防疫安全又提升观赛体验。该模式为大型赛事防疫提供了可复制的"北京方案",其经验已应用于亚运会等国际赛事。
【常见问题】
普通观众购票后如何获取防疫材料?
需在"北京冬奥组委"小程序提前3天填写健康承诺书,生成专属防疫码。
入境隔离期间如何与外界联系?
闭环内人员可通过专用通讯设备联系家人,每日19:00开放30分钟视频通话。
检测异常后如何处理?
立即启动"绿色通道",由专用车辆转运至指定采样点,全程闭环管理。
儿童观赛需注意什么?
1.2米以下儿童由家长陪同,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,座位间隔保持1米以上。
疫苗接种间隔未满能否参加?
需提供72小时内接种证明,且距上次接种时间超过14天。
应急药品如何获取?
闭环内人员可通过工作终端提交需求,30分钟内送达指定领取点。
智能设备使用要求?
所有电子设备需提前消毒,禁止携带充电宝等易燃物品。
紧急疏散流程?
重点区域设置3条疏散通道,每条通道配备50名引导员,疏散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。